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资源环境学院2025年度“小学期”地理综合实习活动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5-07-05阅读数:

为进一步打造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推动“小学期”实践能力培养活动走深走实,我院于2025年6月28日至30日,组织202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共170名本科生赴五台山周边开展为期三天的小学期野外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由班凤梅院长带队,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办公室人员参加了此次实习实践。

为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2025年6月27日上午9点,学院在立信202阶教举行了实习动员会。会上,申震老师详细介绍了此次综合实习的具体安排和考核要求,2023级本科生辅导员杨树真老师围绕实习安全、实习纪律和注意事项作了重点强调。班院长表示,综合实习不仅是一次检验专业技能的机会,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现实交融的宝贵经历。她强调大家要严格遵守纪律,服从学院管理,确保人身安全,让野外实习三天的经历成为同学们大学四年最难忘的回忆。

本次实习分为3条路线:路线一,太原-五台县陈家庄乡-繁峙县砂河镇;路线二,砂河镇-五台山东台-砂河镇;路线三,砂河镇-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韩庄村明长城。

首日实习在五台县陈家庄乡进行,由申震老师主导现场教学,内容围绕喀斯特地貌、河谷地貌、岩石与地质构造等核心知识点展开,兼具理论讲解与实操训练。在第一个观测点,申震老师强调了野外实习纪律及记录要点,并带领学生观察喀斯特地下河,详细讲解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喀斯特地貌的利弊。在第二个观测点,师生共同考察了河谷地貌,识别河漫滩、浅滩、江心洲、河流阶地等地形单元,明确其形成与河流流速、泥沙沉积的关联;随后聚焦沉积岩地层,观察奥陶系的 “竹叶状灰岩”,通过其碎屑结构分析其形成于浅海环境的成因,并系统学习了地质罗盘、地质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此外,还实地观察逆断层,引导学生通过断层两侧岩层的位移、擦痕等标志,对比逆断层与正断层的区别。在第三个观测点,聚焦 25 亿年前形成的区域变质岩,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斜长角闪岩和黑云变粒岩,通过使用地质锤敲打岩石、放大镜观察矿物组成等方式,直观感受变质岩的特征。

第二天实习路线为东台的山麓到台顶周边,冯强老师带领同学们观察了从落叶阔叶林到寒温性针叶林再到亚高山草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变化,同时讲解了五台山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土壤植被成因。同学们分别在海拔1960米和2530米布设标准样地,开展了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物种多样性调查,不仅深刻认识了群落结构的地带性特征,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冯强老师在亚高山草甸带领同学们观察了高山林线、树线、矮曲木,进一步讲解了高海拔植物的形态与繁殖特征。

实习第三天,徐建斌老师首先从繁峙县与五台县周边区域的地貌结构入手,详细阐释了平型关和滹沱河谷地的地理背景。这一区域由北部的恒山、南部的五台山以及中部的滹沱河谷地构成,其中两座山脉均为断块山,而滹沱河谷地则是一个显著的地堑。平型关作为滹沱河谷地中的隆起部分,不仅是晋北地区的重要关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的发生地。全体师生参观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抗战时期武器、作战文献与沉浸式战场场景还原,以直观的历史物证,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凝聚力量、引领方向的中流砥柱作用。下一站,师生们一起抵达了韩庄长城,徐老师指出,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对我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是我国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而且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业种植区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讲解结束后,徐老师带领同学们攀登韩庄长城,让大家在实践中学习长城的结构特征,并深刻理解了长城对于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本次实习依托五台山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特征,系统解析了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演化过程及人地系统耦合机制,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深化了对地理学科理论知识、研究范式和实践价值的认知。这次实习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精神的历练。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探索和思考,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