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4日下午3点,汪永进教授为资源环境学院师生带来气候变化系列公开课第二讲——气候演变与古文明兴衰,公开课由资源环境学院班凤梅主持,学院300名师生在线学习了公开课。
汪教授从古气候与古文明学术争议、东亚季风气候历史、“雨水化石”石笋记录、从石笋记录论中原文明的起源、中原文明演进与季风降水的关系等5个部分讲解了相关内容。
公开课第一部分内容是古气候与古文明的学术争议,汪教授从积石峡大洪水与大禹治水及Science相关研究引入话题,讲述了青藏高原在3600年前的农牧经济发展及证据,唐朝灭亡的气候因素和政治因素争议,古格王朝的灭亡等历史事件与气候演变的关系。第二部分讲述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从贵州董哥洞石笋记录的亚洲季风增强的历史,讲到东亚季风雨水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东亚季风的演变。第三部分汪教授从雨水的循环和石笋记录雨水的机理入手,通俗易懂的讲述了石笋记录气候因子的原理,引入石笋记录的年代学和古气候相关研究,并与树轮同位素记录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石笋记录气候特征的可靠性,向师生们展示了石笋记录气候特征的特点。第四部分汪教授从石笋记录的气候特征讲述了中原文明的起源,展示了龙腑宫石笋记录的4700年来亚洲季风历史特征,结合4700年来年际分辨率氧同位素的记录,阐述了4200年的干旱事件导致的新石器文化的消亡,大禹治水和夏朝的石笋证据。第五部分汪教授讲解了中原文明与季风气候的关系,从夏朝和商朝都城的变迁与气候变化河道变迁的相关性,两汉交替时期气候特征灾荒和流民问题,讲到印度文明与季风气候的关系,中原文明与季风气候的特征。最后,汪教授对古文明和古气候关系进行了总结:在测年误差范围内,许多古文明的终结与十年际以上的长期干旱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就某个单独的古文明消失事件而言,可以用人类社会本身因素来解释而与自然气候变率无关,如战争、人口过快增长、资源消耗等(古格和唐朝灭亡等)。古气候与历史记载的联合解读,有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古文明起源与演化的社会因素和气候背景,气候突变可能是古文明起源和消失的诱发因素或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我院学生与汪教授就气候变化背景下“胡焕庸线” 是否会产生变化,未来气候特征是怎样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讨论氛围热烈。最后班院长对此次公开课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气候变化系列公开课第二讲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