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下午,我院2020年新进博士申震老师在学院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资源环境学院班凤梅院长、全体教师及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交流。
申博士作了题为“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的专题报告,报告首先从泥盆纪的概念入手,介绍了泥盆纪时期(距今4亿2千万年-3亿6千万年前)地球陆地和海洋面貌,以泥盆纪时期海洋生态系统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菊石、三叶虫、腕足类等师生们可能感兴趣的化石图片为起点,进而转变为泥盆纪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的作用。申博士从自己读博期间在新疆和广西野外科研工作中涉及的地质地貌和采样工作流程着手,进而转入孢粉样品的实验室处理和显微镜镜下拍照和鉴定的处理方式,并重点介绍了中国泥盆纪时期位于不同板块的孢粉多样性的统计情况,讲述并分析了目前流行的多样性统计方法的结果和传统多种方法统计结果的差异的原因,认为晚泥盆世地球陆生植物孢子多样性被前人大大高估了。新建的中国陆生植物孢子多样性曲线与全球陆生植物孢子多样性曲线以及植物大化石多样性曲线变化趋势相吻合,因此,报告认为中国泥盆纪陆生植物孢子多样性可以代表全球同期陆生植物孢子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认为该多样性曲线与前人用Mo同位素和Ceanom指标所得泥盆纪时期海洋当中氧含量变化趋势相吻合,进而认为泥盆纪时期陆生植物多样性以及森林的出现对地史时期大气氧含量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报告最后以地史时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为引导,提醒人类可能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要保护好唯一的地球家园的生态多样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资源环境学院供稿)